【翻译】普罗科菲耶夫未完成的小协奏曲——一段曲折的故事

译者前言:

我比较喜欢普罗科菲耶夫的这个《大提琴小协奏曲,Op.132》,并且认为它值得喜欢普罗的听众一听。但国内关于这部作品的资料实在是太少,更别提讲到它版本演变的了。故翻译之。翻译完之后感觉这部作品真的仿佛淬了毒。

原作者:史蒂芬-伊赛里斯(Steven Isserlis)

译者:Procoffeyev,古典主义66(B站用户)

原文链接:Prokofiev’s unfinished Concertino: a twisted tale. (sprkfv.net)

本文中提及的“布洛克版”欣赏链接: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eies4P46

本文中提到的“卡巴列夫斯基版”欣赏链接:

http://music.163.com/album?id=35298244&userid=416514728

图:罗斯特罗波维奇与普罗科菲耶夫,1950年

1948年,普罗科菲耶夫与年轻的罗斯特罗波维奇会面,这件事不仅对他们两人,更对整个音乐界都具有重要意义。罗斯特罗波维奇有着出众的音乐才华,与人相处时时常张开他温暖的怀抱1吐槽:罗斯特罗波维奇确实很喜欢拥抱别人,所以原文这个“bear-huggingly”的表达挺妙的,至少我这么觉得,这样的魅力在现在令人无法抗拒,我们可以说在当时也一样。多亏了这位年轻的大提琴家,普罗科菲耶夫在最后的时光中,创作了大量的大提琴作品:修订他的《大提琴协奏曲,Op.58》,并以新的作品编号Op.125将其重新命名为《交响协奏曲》;《大提琴奏鸣曲Op.119》;未完成的大提琴独奏奏鸣曲(Op.133);以及同样未完成的《大提琴小协奏曲,Op.132》。就大提琴独奏奏鸣曲而言,开头的行板已经完成了相当大一部分,并且弗拉基米尔·布洛克,他是俄罗斯音乐学家、作曲家和普罗科菲耶夫的爱好者将这一乐章补全了,在我看来,他完成得非常出色。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过其中的一个赋格乐章,但从未留下过录音。很显然,作品的其余部分没有写完,甚至都没有规划好,因此,在作曲家去世后把这部奏鸣曲补完不太可能。

而《小协奏曲》的情况则不同;对这部作品而言,续写完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令人向往的!普罗科菲耶夫已经用钢琴缩谱写出了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和发展部,以及慢乐章的全部内容,而对于最后一个乐章,病中的作曲家向罗斯特罗波维奇提供了足够乐思,以便后者按照他的思路将其完成。然而,配器部分基本上连草稿都没有;因此,罗斯特罗波维奇将总谱交给了卡巴列夫斯基。

普罗科菲耶夫曾说过他打算写一部 “精巧的 “协奏曲;与令人生畏的的《交响协奏曲》(或者说,与同样考验人的协奏曲,Op.58)相比,它对大提琴手的技术挑战要小得多,也许它就是给学生琴手或者罗斯特罗波维奇本人练习用的。它不是一部 “伟大 “的作品——作曲家也不打算把它写成这样!它就是我们听到的那样这样:曲调优美,充满趣味,引人入胜。第一乐章以一段忧郁的旋律开场,探索大提琴阴暗音域;而第二主题与之完全相反,带来了阳光。慢乐章是轻松的、抒情的,也许也带有一丝讽刺意味;正如我们在《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中感受到的一样,在1948年的批判之后,普罗科菲耶夫真诚渴望创作平易近人的音乐,却同时混合着与某种疏离感,呈现出了一种令人惊讶的音乐效果。最后一个乐章以一段粗犷而幽默的旋律开场,它取自《交响协奏曲》(这个主题是《交响协奏曲》的主要主题中少数几个不是源自《协奏曲,Op.58的》);末乐章的第二主题就像与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一样,迷人且纯真。

罗斯特罗波维奇补全这部作品时相当尊重原意,而且成品相当令人满意。当然,听众会觉得如果普罗科菲耶夫活着完成了这部作品,最后一个乐章的主题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但罗斯特罗波维奇已经很谨慎且娴熟地遵循作曲家既定的意图了。对于普罗科菲耶夫为罗斯特罗波维奇写的其他作品,这位大提琴家提供了一些段落,而作曲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合适的段落进行改编,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没有人比这个年轻人更密切地参与普罗科菲耶夫最后的创作历程。这部与钢琴一起演奏的《小协奏曲》是对大提琴曲目库的一种有益补充。然而在我看来,卡巴列夫斯基过于沉重的配器掩盖了作品的精巧之美。这是个非常主观的观点,我认为罗斯特洛波维奇本人也不一定赞同。

我14岁时为举办我的第一次独奏会学习了这首曲子,并爱上了它。(我还记得我母亲在钢琴上试奏它美妙的开头旋律时对此发出惊呼;这真是一个令人赞叹2吐槽:原文的oohable和aahable给我看笑了,虽然意思很好懂,但是真的很好笑。。。的主题!) 然而,几年后,当我第一次与管弦乐队合奏它时,我感到很失望;这并不是大提琴和管弦乐队之间的平衡问题——尽管这确实是个问题——而是音乐上的不足。在我看来,《小协奏曲》的美感被打击乐大军,被厚重的铜管乐,被累赘的总体编排淹没了。1987年,我与安德鲁-利顿(Andrew Litton)和伦敦交响乐团录制了卡巴列夫斯基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我在想该把它和什么作品搭配到一起,然后想到了与卡巴列夫斯基有关的《小协奏曲》;所以我们把它加进了光盘(同样加进来的还有普罗科菲耶夫/布洛克的大提琴独奏《行板》)。安德鲁-利顿和我一样对配器感到失望,所以我们做了一些小改动,删除了不必要的双音,并将最后一个乐章的开头——这显然是一个管乐乐句——从小提琴转到单簧管。更重要的是,我请我的朋友奥利-马斯特宁(Olli Mustonen)为第一乐章写一个新的华彩段,而且他写得真的非常好,绝对忠实于《小协奏曲》的精神,但又是完全新鲜和原创的。(我在录音中漏了华彩中的一些的音符,这将让我永远感到羞愧,抱歉,不过奥利对此非常满意)。) 在我们录制完《小协奏曲》之后,虽然我对此感到高兴,但以妥协的版本录制它的事实让我感到不安。这部作品的主体需要更加激进的东西,我无法摆脱这样的想法。

因为被补全小曲大提琴独奏《行板》,我第一次听说弗拉基米尔-布洛克的他的名字。在那之后,我偶尔看到他的名字与普罗科菲耶夫一同出现,或者与其他我们都显然热衷于的作曲家一起,比如马尔蒂努(Martinu)和格里格。最后我设法知道了他在莫斯科的地址。1994年我写信给他,感谢他完成了《行板》,并寄去了我的录音。在我们建立联系之后,我向他试探了他是否愿意重新为《协奏曲》配器。他立刻回信——或者说,在俄罗斯邮政系统的能力范围内立刻回信——表示他对此很有热情:”为普罗科菲耶夫《小协奏曲》重新进行配器,你这个想法非常有趣。我同意你的观点——卡巴列夫斯基的版本很糟糕”(1994年8月10日)。他提出了两条可行的路:为交响乐团重新配器,或为室内乐乐团配器。对我来说,出于可行性和音乐方面的考量,后者的想法要有趣得多。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定期通信,不仅讨论了《小协奏曲》(尽管我们确实就它进行了大量的磋商),还有他一直在设想的其他点子——他对此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热情。其中一个想法是,为格里格的《大提琴奏鸣曲》进行配器,他认为这么做的效果将会很棒。1995年,我在埃里温举行独奏会时,也演奏了他的一部原创作品《向亚美尼亚致敬》。事实上,我们成了相当不寻常的笔友!

在说服了弗拉基米尔之后,下一步就是与博西和霍克斯(Bossey&Hawkes)公司交谈,看看他们是否对这个想法感兴趣。令我高兴的是,他们很快就答应了;并且他们为贾尼斯·苏斯金德(Janis Susskind)和托尼·波尔(Tony Pool)(来自Bosey公司)、奥列格·普罗科菲耶夫和我安排了一次会议,以便讨论这个问题。贾尼斯、托尼和我先在出版商的办公室会面,等奥列格。过了大概十五分钟,托尼决定给奥列格的妻子弗朗西斯打电话,好了解奥列格到底去哪了。(十五分钟挺短,但在手机像手表一样普及之前,还是很长的。) 托尼有点惊讶,因为接电话的是奥列格本人,他把我们的约会忘得一干二净!3吐槽:奥列格的爹是个非常守时的人,但是奥列格差点咕咕了别人(笑死)不管怎么说,他最终还是来了,而且项目也取得了进展。能与普罗科菲耶夫的儿子讨论他的音乐(在我看来这位作曲家是个离我很远的人物),我很兴奋——就像许多人在类似情况下一定也会有相同感受。这些事情可以讲给我的孙子们听!

在得到博西和霍克斯公司的支持后,我们必须找一个管弦乐队,并敲定音乐会日期。BBC威尔士国家管弦乐团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机构,它同意委托(与博西和霍克斯公司合作)制作新版本,这多亏了我的朋友马克-维格斯沃思(Mark Wigglesworth),他是当时的音乐总监。当然,有点讽刺的是,这个新的室内乐版本最终准备委托给一个交响乐团并举行首演,但他们在演奏时减少了力度。最终的版本的配器是双管编制、2支圆号、小号、打击乐器(由2名演奏者负责)和弦乐组。气氛曾有轻微的紧张,因为弗拉基米尔为增添额外的色彩提出了各种想法,如室内管风琴、手风琴甚至合成器!但最后,他还是安排了一个可供选择的钢琴部分。安德鲁·利顿和我曾指定的最后一个乐章的开场乐句用单簧管演奏,现在它被改成了长笛;起初我对此表示怀疑,但当我听到它时,不得不承认它的效果确实非常好。弗拉基米尔还对罗斯特洛波维奇和卡巴列夫斯基早些时候补完的版本做了一些修改,比如在第一乐章的结尾处采用了不同的调式结构;他认为这比印刷出的那个版本更符合普罗科菲耶夫的意图。

整个事情花了两年时间才解决,但最后一切都尘埃落定了。第一次演出定在1997年4月,然后,1996年7月1日,弗拉基米尔写信给我,热情高涨,才思敏捷,他说他将于7月和8月在莫斯科郊外的小屋里完成这件事。然而,下一封信彻底将我震住了,它是弗拉基米尔的小提琴家妻子瓦莱莉娅-布洛克寄来的,日期是9月14日:”亲爱的史蒂芬,我深感遗憾地告诉你,弗拉基米尔在一次艰难的手术后,于8月28日去世。在入院之前,他完成了普罗科菲耶夫《小协奏曲》的第二和第三乐章,而第一乐章是他在医院修订的4吐槽:改稿改着改着人没了,这死法怎么和普罗科菲耶夫如此相似[……]我只请求你一件事,弗拉基米尔非常希望你演出《小协奏曲》——这是他最后的作品,我也希望他的梦想能够实现”。

就这样,那个与我有过如此多书信往来的人,我再也见不到了,而他的劳动成果,他也再也听不到了。(想想这段故事中发生了多少次死亡事件,真是令人难过。我第一次演奏大提琴独奏《行板》是在丽娜-普罗科菲耶夫5丽娜是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任妻子,卒于1989年的葬礼上;在那之后不久,我又在奥列格6奥列格卒于1998年的葬礼上演奏)。 1997年4月11日,我在卡迪夫举行了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由马克·维格斯沃思指挥BBC威尔士国家管弦乐团伴奏;BBC对这场演出进行了现场直播,因此,我得以给瓦莱莉娅寄去一盘录音磁带。她在5月3日写信给我。”非常感谢你的磁带[…]。我和我的朋友们经常听它,我们非常喜欢”。这个小故事最终有了一个凄美的结局。

到目前为止,我还不能说室内乐团真的想抓住机会,把这部作品加入他们的曲目库中。我曾在英国和德国演出过布洛克版的《小协奏曲》;并且我很高兴亚历山大·伊瓦什金在他为钱多斯公司录制的普罗科菲耶夫大提琴和管弦乐队作品的概览中,选择了这个版本。除此以外,我还没有听说过(这个版本的)其他演出。2003年即将到来,或者更严格地来说,我们即将迎来(纪念)普罗科菲耶夫的2003年7考虑到2003年是普罗逝世五十周年纪念,而且确实普罗协会还有不少地方都举办了纪念活动,所以这么翻了,也许《小协奏曲》以及一大批普罗科菲耶夫的其他作品,最终会得到应有的关注。

  • 1
    吐槽:罗斯特罗波维奇确实很喜欢拥抱别人,所以原文这个“bear-huggingly”的表达挺妙的,至少我这么觉得
  • 2
    吐槽:原文的oohable和aahable给我看笑了,虽然意思很好懂,但是真的很好笑。。。
  • 3
    吐槽:奥列格的爹是个非常守时的人,但是奥列格差点咕咕了别人(笑死)
  • 4
    吐槽:改稿改着改着人没了,这死法怎么和普罗科菲耶夫如此相似
  • 5
    丽娜是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任妻子,卒于1989年
  • 6
    奥列格卒于1998年
  • 7
    考虑到2003年是普罗逝世五十周年纪念,而且确实普罗协会还有不少地方都举办了纪念活动,所以这么翻了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