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册子翻译】普罗科菲耶夫的小协奏曲
译者前言:我很喜欢普罗科菲耶夫的《大提琴小协奏曲,Op.132》。找到了四张收录了此曲的不同版本的小册子,将有关部分截取翻译,并在文末简要整理一下其版本演变历程。
每个部分的信息多少会有重合,请多包涵。
这玩意的通识性质资料就收集到这里,已经品鉴得够多了。
一、C版本
http://music.163.com/album?id=35270766&userid=416514728
《大提琴小协奏曲,作品132》,在作曲家去世前尚未完成,由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卡巴列夫斯基完成。在生命最后几年里,普罗科菲耶夫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罗斯特罗波维奇的鼓励和帮助,他才得以写出《大提琴奏鸣曲》,并修改了早期的《大提琴协奏曲》。《小协奏曲》是在作曲家去世后,根据他的草稿和他写下的注释完成的。第一乐章,是稍快的行版,一开始就定下了G小调,独奏者几乎立刻开始演奏,与此同时乐团开始奏出和弦。第二主题为降A大调,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第一主题在原调上回归,紧接着是大提琴的华彩,在C大调上再现第二主题,这是管弦乐队已经暗示过的调性。第一乐章的尾声是以第一主题为基础的。在第二乐章 “行版”的开始,大提琴奏出旋律,确定D大调的调性。在中间部分,从G小调开始调整,使得主题更有棱角,再次回到乐章开始的材料。最后的 “快板 “乐章比前两个更具有普罗科菲耶夫的特点,乐队奏出第一主题,由无伴奏的大提琴承接,然后在乐队再现它时提供快速的伴奏。之后大提琴在降E大调上奏出第二主题,然后由乐队的低级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强调并再现主要主题,。第二主题在A大调上再现,而大提琴在一个类似华彩的段落中,提供了主要主题的最后一个版本,最后全曲在强劲的和弦中收尾。
二、A版本第二乐章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Nm1osmyg4RVP
上:专辑封面
右: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
…普罗科菲耶夫只完成了《小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的大提琴与钢琴版本。在他这个舒缓的乐章中,他想模仿意大利歌剧咏叹调中优美的抒情曲。他甚至要求罗斯特罗波维奇带来所有他已知的、现存的大歌剧咏叹调的大提琴改编版本。…
…第二乐章,行版,是这部作品中最优美的部分。 在这里,它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演奏,使用的是普罗科菲耶夫原始的大提琴和钢琴缩谱。
三、G版本
认准这个封面去库客音乐自行搜Isserlis吧
普罗科菲耶夫在1948年那场臭名昭著的政治审讯中被拖垮了,1952年的他健康状况极差,在公众视线之外安静地生活,同时发狂似地创作七部乐曲,显然是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唯二接近完成的作品:大提琴独奏《行版》,作品1331在有些录音中也称其为Op.134,(本计划作为大提琴独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和《小协奏曲》,作品132,都是为他的年轻朋友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洛波维奇准备的。在后者中,慢板乐章的钢琴缩谱已经完成,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和发展部也已完成;但最后一个乐章只完成了两个主要的主题。1953年3月普罗科菲耶夫去世后(与斯大林同一天—真是如此糟糕的公关行动),罗斯特罗波维奇完成了这部作品,他的创作显然是严格遵照着病中作曲家的指示。后来,卡巴列夫斯基被请来为其配器。
这首协奏曲是普罗科菲耶夫晚期风格的一个可爱的体现,充满了简单的、民族式的旋律——对年轻的大提琴手来说是一份礼物。也许最后一个乐章的主题们(其中的第一个主题来自普罗科菲耶夫早些时候创作的《交响协奏曲》,也是为斯拉瓦-罗斯特罗波维奇写的)值得更充分的发展;但它们太迷人了,不能浪费了。我一直很喜欢这首曲子,在14岁时的第一次独奏会上,我在钢琴伴奏下演奏了它。不过,当我在管弦乐队伴奏下演奏它时,我感到相当震惊。普罗科菲耶夫说它是一首 “精致 “的小协奏曲;但在卡巴列夫斯基的配器版本中,(对我来说)它听起来就像一群消化不良的水牛一样“精致”2译者吐槽:什么奇妙比喻。后来,我学会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大提琴独奏《行版》,这首曲子由弗拉基米尔-布洛克3布洛克,俄罗斯音乐学家,普罗科菲耶夫研究专家及爱好者补全,我认为他做得相当出色。我写信给布洛克向他表示祝贺,并开始互通书信,在此过程中,我发现我们都喜欢格里格、马丁努尔、塔涅耶夫等作曲家,当然还有普罗科菲耶夫。最终,我建议他以更轻盈的风格重新为《小协奏曲》配器;他热切地答应了下来,并且在普罗科菲耶夫的儿子奥列格的鼓励下,这个项目得以进行下去。弗拉基米尔研究了(普罗科菲耶夫的)手稿,并改变了第一乐章中一些段落;他还加入了我的朋友奥利-穆斯托宁(Oli Mustonen)创作的华彩。
唉,这个故事有一个悲伤的转折。最终,我收到他的改编配器的乐谱时,还收到了弗拉基米尔的妻子的一张便条:她告诉我,她的丈夫在在死于癌症之前不久时,在医院里完成了他的作品。因此,这首纯洁的小协奏曲代表了普罗科菲耶夫和布洛克的告别之作——这真是一个凄美的想法。不过我必须承认的另一个转折是:并非所有人都对重新为《小协奏曲》配器的想法感到满意。具体点来说就是,斯拉瓦-罗斯特罗波维奇就很不高兴。有一次我在圣彼得堡与他交谈,我自豪地和他谈起新版本;突然,我发现自己被他那双蓝眼睛中坚定的目光钉在了墙上。“为什么要改?”他问。“呃——好吧——我觉得啊,普罗科菲耶夫可能想要一个室内管弦乐队来伴奏吧,”我支支吾吾道,显然没有一点底气。斯拉瓦看起来很不以为然。“布洛克——你知道他干什么吗?他把大提琴独奏奏鸣曲给补起来了。4译者吐槽:老罗你生气好可怕,以及布洛克那个133真这么烂吗(完全没有!)”他凶狠地咆哮着。搞笑的是,出于某种原因,当时我没有告诉他,我真的很喜欢布洛克补全的版本——我想我当时一定是忘了5译者吐槽:一定是被吓的(不是)以及伊赛里斯说话咋这么好玩…。咕噜噜6原文为Gulp,意思就是吞口水,大概类似于我们中文语境中的“咳咳(然后继续说)”。无论如何,虽然我完全承认这(当然)这是斯拉瓦的作品——如果我事先知道他的反对意见,我可能不会要求重新配器了——但我仍然认为,新版本是对卡巴列夫斯基版本的巨大改进。(不过,我们又做了一个改动。在卡巴列夫斯基和布洛克的版本中,第一乐章以铜管爆发出巨大的声响而结束;我从来都不叫绝的这很合理——所以在这次的录音中,它又一次淡出,回归了开头的神秘感。)
四、F版本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eies4P46
普罗科菲耶夫一生都对大提琴着迷。他最早的大提琴作品之一是1912年为大提琴和钢琴创作的《叙事曲》,作品15。就在他首演第一钢琴协奏曲并大获全胜7当时普罗科菲耶夫就读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音乐会也是一次比赛,1914年他在其中得到了第一名的毕业音乐会的几个月前,这部作品于1914年1月23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小礼堂首次演出。他的最后一部大提琴作品是《大提琴独奏奏鸣曲》,作品133,于1952年下半年开始创作,但在1953年3月去世前仍未完成。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普罗科菲耶夫还参与了三部以大提琴为独奏乐器的大型作品的创作。这三部作品的灵感都来自于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在那时,后者的那令人称奇的职业生涯才刚起步。《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119(1949年),之后是《大提琴交响协奏曲》,作品125(创作于1950-51年,修订于1952年)和《G小调小协奏曲》,作品132,后两者都是为大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这三部作品与《大提琴独奏奏鸣曲》一样,在作曲家去世前都没有未完成。普罗科菲耶夫只完成了(《小协奏曲》的)钢琴缩谱的第二乐章 “行版”,甚至没有开始配器。1956年,罗斯特罗波维奇完成了《小协奏曲》的钢琴伴奏版本,并于同年12月29日在莫斯科举行首演。1960年3月18日,德米特里-卡巴列夫斯基(Dmitry Kabalevsky)配器的版本也在莫斯科举行了首演,依然由罗斯特罗波维奇担任独奏。
《交响协奏曲》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一部难度极高、稠密厚重且几乎无法演奏的作品。1952年它首演后,普罗科菲耶夫写道:”我想继续为大提琴创作音乐,为这件乐器创作一部轻盈、透明的小协奏曲。”弗拉基米尔-布洛克是研究普罗科菲耶夫的专家,他补全了作曲家未完成的《大提琴独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也对《协奏曲》进行了新的改编。他的改编以普罗科菲耶夫的手稿为基础,一直到1996年8月才在自己的病床上完成,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一直埋首于乐谱(这几乎和1953年的普罗科菲耶夫本人一模一样!8译者吐槽:您好,就是说不必跟伊赛里斯一样把这事特地再提一次,不要刀)。在他的遗孀瓦莱莉娅-布洛克夫人的特别许可下,首次录制了布洛克的改编版本。
布洛克对《小协奏曲》的谱面做了许多修改,包括大提琴独奏部分的一些细节,使音乐更接近普罗科菲耶夫的原始构思。这个版本最令人惊讶的地方是,第一乐章的再现部现在以非常遥远的C大调开始,然后逐渐回到G小调的主调。卡巴列夫斯基的配器中使用了厚重的铜管乐,包括四支法国号、两支小号、三支长号和大号,而布洛克的管弦乐则要轻盈得多,铜管乐组只需要两支号和一支小号。卡巴列夫斯基将打击乐放在突出的位置,特别是,以一种相当平庸的方式过度地使用鼓,这是因为他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他自己为所谓的 “苏联先锋队”(年轻的童子军)创作的 “模范 “官方作品的风格。而布洛克对打击乐的使用更加细腻,色彩也更加丰富:他不使用铙钹,而是引入了手风琴和三角铁,并且非常经济地选用了低音鼓。
普罗科菲耶夫没有为第一乐章写华彩,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了他自己的,并将其印在他在莫斯科出版的乐谱版本上。我请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为《小协奏曲》写一个新的华彩。他对此很感兴趣,布洛克版的《小协奏曲》乐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一直放在他的桌子上,然而,最终他也没能写这个华彩。根据我们的讨论和他的想法,我决定根据两个片段创作一段华彩。其中一个片段是施尼特凯为大提琴独奏而作的《牧歌, 纪念奥列格-卡冈(Oleg Kagan)》(1991)的开头;另一个片段是他改的J.S. 巴赫《圣约翰受难曲》第58号中音咏叹调的中提琴独奏,也是为大提琴独奏改编的。这个片段曾被施尼特凯编入他的电影配乐《万尼亚舅舅》(1971年,根据安东-契诃夫的戏剧改编)。对我来说,使用这两个片段似乎特别合适,因为考虑到普罗科菲耶夫和施尼特凯本人生命中最后几个月的个人状况,两个片段片段都与之有关,或对此有所暗示。9译者吐槽:真是丧心病狂(望天)《牧歌》的”纪念”特点与《圣约翰受难曲》的片段完美匹配,后者涉及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时刻。
五、见《一段曲折的故事》
【翻译】普罗科菲耶夫未完成的小协奏曲——一段曲折的故事 – 大卫同盟宿舍 (davidsbundlerdorm.com)
(这篇短文稍微详细地讲了伊赛里斯和布洛克合作的故事)
六、简述此曲的版本演变历程
A → B → C → D → E → F
E → G
A.原作者普罗科菲耶夫,未完成的原版(1952-1953)
B.罗斯特罗波维奇的钢琴缩谱版(1956)
C. 卡巴列夫斯基配器,罗斯特罗波维奇写华彩的版本(1960)
D.伊赛里斯不满配器,于是与安德鲁-利顿略改配器并请穆斯托宁写华彩的版本 (1987)
E. 布洛克在D基础改编配器的版本(1994-1997)
F. 由以上布洛克配器版本,施尼特凯和伊瓦什金共同写华彩的版本(2001)
G. 伊赛里斯在E基础再改了第一乐章结尾的版本(2010)
- 1在有些录音中也称其为Op.134,
- 2译者吐槽:什么奇妙比喻
- 3布洛克,俄罗斯音乐学家,普罗科菲耶夫研究专家及爱好者
- 4译者吐槽:老罗你生气好可怕,以及布洛克那个133真这么烂吗(完全没有!)
- 5译者吐槽:一定是被吓的(不是)以及伊赛里斯说话咋这么好玩…
- 6原文为Gulp,意思就是吞口水,大概类似于我们中文语境中的“咳咳(然后继续说)”
- 7当时普罗科菲耶夫就读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音乐会也是一次比赛,1914年他在其中得到了第一名
- 8译者吐槽:您好,就是说不必跟伊赛里斯一样把这事特地再提一次,不要刀
- 9译者吐槽:真是丧心病狂(望天)